针对IE6.0的恶意修改、攻击方法非常多,虽然现在IE早已更新到7.0,但我发现还是有很多的普通用户在用6.0。本文中介绍的十种反黑技巧,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管理好Cookie
在IE6.0中,打开“工具”→“Internet选项”→“隐私”对话框,这里设定了“阻止所有Cookie”、“高”、“中高”、“中”、“低”、“接受所有Cookie”六个级别,你只要拖动滑块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设定,而点击下方的“编辑”按钮,在“网站地址”中输入特定的网址,就可以将其设定为允许或拒绝它们使用Cookie。
2.禁用或限制使用Java程序及ActiveX控件
在网页中经常使用Java、Java Applet、ActiveX编写的脚本,它们可能会获取你的用户标识、IP地址,乃至口令,甚至会在你的机器上安装某些程序或进行其他操作,因此应对Java、Java脚本程序、ActiveX控件和插件的使用进行限制。打开“Internet选项”→“安全”→“自定义级别”,就可以设置“ActiveX控件和插件”、“Java”、“脚本”、“下载”、“用户验证”以及其它安全选项。对于一些不太安全的控件或插件以及下载操作,应该予以禁止、限制,至少要进行提示。
3.防止泄露自己的信息
缺省条件下,用户在第一次使用Web地址、表单、表单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同意保存密码,在下一次再进入同样的Web页及输入密码时,只需输入开头部分,后面的就会自动完成,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留下了安全隐患,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动完成”功能的设置来解决。设置方法如下:依次点击“Internet选项”→“内容”→“自动完成”,打开“自动完成设置”对话框,选中要使用的“自动完成”复选项。
提醒:为发安全起见,防止泄露自己的一些信息,应该定期清除历史记录,方法是在“自动完成设置”对话框中点击“清除表单”和“清除密码”按钮。
4.清除已浏览过的网址
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中的“常规”标签下单击历史记录区域的“清除历史记录”按钮即可。若只想清除部分记录,单击IE工具栏上的“历史”按钮,在左栏的地址历史记录中,找到希望清除的地址或其下网页,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删除”。
5.清除已访问过的网页
为了加快浏览速度,IE会自动把你浏览过的网页保存在缓存文件夹“C:/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下。当你确认不再需要浏览过的网页时,在此选中所有网页,删除即可。或者在“Internet选项”的“常规”标签下单击“Internet临时文件”项目中的“删除文件”按钮,在打开的“删除文件”对话框中选中“删除所有脱机内容”,单击“确定”,这种方法会遗留少许Cookie在文件夹内,为此IE6.0在“删除文件”按钮旁边增加了一个“删除Cookie”的按钮,通过它可以很方便地删除遗留的
6.对IE主页恶意修改说不
修改IE默认主页地址是恶意网页常用的一招。IE被修改后,会自动连接到恶意网页的地址。大家常用的方法是修改注册表,其实,只要简单给IE加个参数,就再也不害翴E主页地址被修改了。下面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打开“我的电脑”,找到IE的安装目录,这里假设你的IE安装在C:Program FilesInternet Explorer下。进入该文件夹,找到Iexplore.exe文件,对着它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这样就在桌面上建立了一个Iexplore.exe文件的快捷方式。如果你够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你建立的这个快捷方式名字为“Iexplore.exe”,而桌面上原来的IE快捷方式名字为“Internet Explorer”,两者不仅名字不相同,而且“内涵”也不尽相同。
继续我们的工作,用鼠标右键单击该快捷方式,选择“属性”,会弹出“Iexplore.exe 属性”对话框,选择其中的“快捷方式”标签,然后在“目标”框里填入:"C:Program FilesInternet ExplorerIEXPLORE.EXE" -nohome,给Iexplore.exe加上参数“-nohome”,输入时请大家注意在参数“-nohome”前面有一个空格,不要忘了,输入完毕。点击“确定”退出即可。
这样即使主页被修改也没有关系,打开IE就是一片空白,就连about:blank也不显示。而且这样能够加快启动速度,一点IE窗口马上就出蹦来了。
对于IE在安装时自己建立的快捷方式,我们无法为它加上上述参数。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用鼠标右键点击桌面上原来IE自建的快捷方式,选“属性”,会发现“目标”栏、“起始位置”栏、“快捷键”栏和“运行方式”栏都是灰色不可选取状态。这就是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7.挖出IE本地安全配置选项
在IE中可以通过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来设定电脑安全等级,之后会出现。在安全性设定中我们只能设定Internet、本地Intranet、受信任的站点、受限制的站点。不过,的微软在这里又留了一手,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选项——就是“我的电脑”的安全性设定,如果你想看到它,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下面是具体的方法:打开“开始”菜单中的“运行”,在弹出的“运行”对话框中输入Regedit.exe,打开注册表编辑器,顺次展开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Internet SettingsZones,在右边窗口中找到DWORD值“Flags”,默认键值为十六进制的21(十进制33),双击“Flag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它的键值改为“1”即可,关闭注册表编辑器。无需重新启动电脑,重新打开IE,再次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标签,你就会看到多了一个“我的电脑”,在这里你可以对IE的本地安全进行配置。
8.在DOS下打开“Internet属性”窗口
RunDll32的使用方法如下:RunDll32.EXE ,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Dllname(就是制定DLL动态链接库所在位置和文件名)直接不能有空格;
②Dllname和entrypoint两者之间只能以“,”(逗号)分隔,逗号之后不能有空格,如果这里出错的话,你不会得到任何提示;
③optional arguments动态链接库调用参数,这个参数对大小写是很敏感的,注意不要写错。
9.解除IE的分级审查口令
有些时候,我们的IE会被人修改为设有分级审查口令,一旦被设置了分级审查口令,即使重新安装IE也是没有用的。怎么办呢?难道要格式化硬盘?千万不要!这里我有一个好办法,帮您解决这个问题。
进入注册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Ratings,这里有一个名为“key”的主键,这就是您设置的分级审查口令,直接将它删除即可。重新启动之后,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分级审查”,您会发现分级审查口令已经被复位了。现在您只要输入新的分级审查口令即可。
10. 预防网页恶意代码
许多恶意网页为防止有人查看其代码内容,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求防止我们查看其源代码。然而,他们的一切努力也许都是白费心机。因为用如下的方法可以轻易地查看其源代码。只要在IE地址栏中输入View-Source:URL即可。举个例子,你想查看某网站http://..的源代码,只要在IE地址栏中输入:View-Source:http://..,稍等一下就会弹出一个窗口,里面就是你想看到的网页源代码。赶快仔细看看,里面是否有更改注册表或暗中下载文件的恶意代码,如果有那就别进该网页了,很简单吧?这样做不仅可以学到别人的网页制作技术,更可以事先预防恶意代码,一举两得!
有时在浏览了某些恶意网页后,会导致IE的“Internet属性”对话框无法打开,这时我们可以在DOS窗口下输入:RunDll32.exe shell32.dll,Control_RunDLL inetcpl.cpl命令,就可打开IE的“Internet属性”对话框。要注意“Control_RunDLL”的大小写以及它前面的逗号(,)不要忘记了。RunDll32.exe是Windows动态链接库(DLL)管理工具,可以用来在命令行下执行动态链接库中的某个函数(或者功能模块)。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谷歌Chrome自动登录引发担忧
谷歌Chrome登录方式的悄然变化引发人们对数据收集和用户隐私的担忧,但谷歌声称这种担忧并无根据。 用户最近注 […]
-
人工智能能否很好地处理恶意应用?
Google正在使用机器学习和群组分析(peer group analysis)来防范Google Play商店中的恶意Android应用。在本文中,Matt Pascucci介绍了其工作机制。
-
报告显示:用户受iOS应用安全问题困扰
根据一份新的报告显示,尽管苹果公司的iOS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移动操作系统,但实际上,其用户同样面临着应用风险的困扰。
-
爱加密与安百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保卫网络安全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
6月15日,爱加密携手安百科技举行了主题为“洞悉未知风险,共建生态安全”的战略合作发布会,并在会上推出了共建网络安全生态的“应用安全+”理念,旨在打造应用安全闭环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