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系统从模拟化向IP网络化过渡是监控领域必然的发展方向,但IP监控技术直接与模拟视频(VCR)技术和数码硬盘视频(DVR)竞争的现实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许多DVR 技术和模拟摄像机的拥趸坚决拥护和支持VCR和DVR技术。在这种形势下,IP监控最终能取代模拟吗?
模拟系统的技术瓶颈
早期的第一代监控系统是纯模拟的,主要用于本地监控。几个摄像头,几根视频线,几台监视器,一台磁带机,就构成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重要的工作是设计线路,是计算环路阻抗,是考虑信号衰减。
这种系统由于用视频线和控制线缆作为连接介质,因此不能与现有计算机管理系统(数字系统)接轨。而且模拟视频信号对传输距离十分敏感,当传输距离大于1千米时,视频信号容易产生衰减和畸变。此外,模拟视频监控数据的存储会耗费大量的存储介质(如录像带)。这个阶段的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只能应用于小范围内的安全监控。
以数码硬盘视频(DVR)为标志的第二代监控系统的出现,使许多人认为DVR已是当前最新的、最好的视频监控技术。尽管DVR技术采用数字化的处理图像方式,但是视频信号在摄像终端和DVR服务器之间还是以模拟方式进行传输,无论传输模拟信号的时间是多么短暂,其分辨率、信息量都是有限的。拿PAL制式视频标准来说,其分辨率也就是768×576,模拟摄像头之后的DVR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其最大分辨率也只能达到768×576。因此,DVR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第一阶段模拟监控系统的缺点。
第一、二代视频监控系统在视频监控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和分辨率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它们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们无法为监控系统的扩展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扩展应用催生IP风暴
始于2004年前后的第三代监控技术(IP监控技术),基于IP网络的特性使它突破了模拟视频监控技术的局限性。它通过一体化的IP摄像终端采集被监控点的视频信号,视频信号从前端的网络摄像终端输出时即为数字信号,并以互联网为传输载体,基于TCP/IP协议,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视频在网上的多路复用传输,并通过设在网上的网络虚拟控制主机来实现对整个监控系统的指挥、调度、存贮、授权控制等功能。这一代监控系统具有前端一体化、传输网络化、处理数字化以及系统集成化的特点,能够保障开放互通、无处不在的大规模公众运营级监控服务的实现。
基于IP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有别于传统模拟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为监控系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就拿交通行业的车牌识别系统来说,如果采用模拟监控技术,车牌识别系统中存档的图像就是从车道摄像机视频中截取的帧图像。使用车道摄像机时有一个矛盾,既要看到过往车辆的整体,以便从宏观上记录车辆,又需要确认车辆的身份,但车牌识别技术的识别效果受限于车牌字符的像素大小,视野宽势必像素小,很难达到理想的识别效果。如果采用基于IP网络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就能在看到车的整体的基础上保证车牌字符的像素数。如果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引入到车牌识别系统,那么连车型、驾驶员的人脸等细微信息都可以纳入识别的范围。这对于车辆信息的提取及身份的认证就更为准确和实用。
这只是IP监控技术扩展应用的一个简单而直观的例子。现在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一种必要的管理手段,当企业需要了解一些远程的现场情况以方便其管理时,都会用到监控系统。此外,环保部门对排污的监控,林业部门对森林防火的监控以及交通部门对航道监控等,都需要监控系统为它们提供决策支持。IP监控的风暴已经吹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还有不同的声音
然而,面对IP监控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业界仍然存在不少不同的声音,在对IP监控系统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有些人认为,由于IP网络固有的安全隐患(如黑客入侵和网络瘫痪),使IP网络在传输监控数据时可能无法达到安全和可靠的目的,而且安装IP监控系统比安装模拟视频系统的成本高。对已经完成部署的监控系统,他们不希望再进行升级和换代,认为那样风险较大。
Pelco数字视频产品经理Olaf Kreutz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分析IP监控系统的市场前景时指出:“DVR 仍是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虽然IP摄像机引人注目,但这些产品在实现低价位或独特的性能优势之前,还主要是应用在某些要求分布式结构的安装项目中。”
事实上,IP监控技术把传统的安保理念真正上升到了 IT领域。但是传统视频监控技术在业界根深蒂固,尤其是DVR给大家造成了假象,让人们误认为DVR技术已经是最成熟的技术,这些都使新的IP监控技术在整个市场环境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辨别新旧技术的特点,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才能为IP监控技术的扩展应用扫清障碍,才能使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